3.15是消费者的3.15,更是企业的3.15
草长莺飞的三月,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,已经不仅仅是春天的记号,更因为一个“3.15”的日子,寄予着他们对产品质量、对自身生活品质的殷殷期望。这一天,亦成为消费者手中一把无形的维权“武器”。正是这一天,企业变得格外小心翼翼。中央电视台每年的“3.15”晚会,变成春天里的一抹“黑色”,但“黑色曝光”的背后,隐约使我们看到一股暗涌的“春潮”,折射出发人深省的3.15现象……
3.15是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
在今年的央视3.15晚会上,多款国外品牌液晶电视的售后维修问题惨遭曝光;一次性筷子消毒内幕被揭示……央视的3.15晚会成为了悬在众多商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 
每到3.15,不少企业为显露产品质量,纷纷欢迎消费者参观工厂,市场上一片打折促销的迹象。凸显出3.15所受到的过度重视,也反衬出平时一些企业对消费者、产品质量、服务等方面的缺失。
3.15也成为各大企业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及拉近消费者距离的绝好契机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能够解决一些消费维权纠纷着实是件好事。老百姓获得实惠也多一些。可3.15以后呢?
以上而言,难道3.15就是春天吗?回答俨然是否定的。其实,把产品质量局限成某个日子,本身就忽略了它的真正意义,如果所有商家每年都为了这一天而大做文章,无疑是“3.15”最该披露的“假象“。
 3.15维权日来自西方,这一日子的初衷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,彰显消费者的强大力量。西方的3.15早已融入企业的常规体系。与西方不同的是,中国的3.15更像一个消费侵权积怨的集结,每到这一节点,不仅消费者、企业,乃至全社会的注意力都锁定于此。
 诚然,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,人们对品质的要求逐步提升。然而,并不是每一个生产企业都在严格追求品质。就像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食品事件,当企业的扩张目标与原料紧张产生矛盾;当消费者利益与企业长远战略产生冲突,一些企业选择了自身利益;选择了弄虚作假;也选择了坑害消费者。
 另一方面,根据“需求决定论”,消费者的需求盲区往往将企业引入误区。如“天价月饼”之类华而不实的产品出现,缘于消费者过度追求外观;由于消费者太过重视口味与颜色,导致一些企业在色泽、味道上的过度添加,加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,也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,。近年来此类事件比比皆是。因此,消费者合理、理性选择与判断将成为企业正确导向、长远发展的助推力。
依我看,3.15不应再是以往出现的怪异现象——消费者的圣诞日。其应该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。3.15理应融入企业的常规性考量部署,也应当升华为“365”。企业每一天都严律自身,消费者每一天“放心、悦心、省心”,企业得以长远发展。这样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双赢抉择。

企业需警醒:365是3.15
实则,3.15本就是严律企业自身的一把标尺。要想真正做到天天都是“3.15”,需要企业商家、消费者、媒体、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协同合作,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。当然,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企业从源头抓起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,培养“365都是3.15”的意识。
至此,又不得不提及食品企业。众所周知,食品质量直接关系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。如今,《食品安全法》已颁布一周年,其相应配套措施目前正处在完善过程中。因此,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部法律就能完全解决的,法规只是指导,关键还需企业自身意识的转变。企业培养“365都是3.15”意识,严守产品质量并不是为了迎合某项法规的短期作秀,而是应该贯彻到每一天的实际行动。
国内一些食品企业,不乏长期恪守质量与诚信的典范。值得一提的是,如六十年如一日,严守质量关的三元食品,即便经历整个乳业风波,依然以品质赢得“好人缘”。耐人寻味的是,什么保证了它的品质?据了解,三元食品从不追求盲目扩张,前进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。将“消费者权益”比作悬在企业头上的利剑。众所周知,奶源对于乳企意味着生命线。而三元始终坚持自建牧场,原奶来自于自己的奶源基地——“三元绿荷养殖中心”。不仅如此,三元开创的“规模化饲养养殖+现代化加工”以及全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“三元全产业链模式”,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奶源的稳定和可控,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控制,从而实现了三元奶制品六十年来的高品质,赢得了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与购买。

 我们应该警醒的是,3.15展示的是改善消费环境所取得的进步,它的本质不是暴风骤雨式与企业产生“激烈交锋”,而是消费者权益得到社会尊重过程中企业需要铭记的每分每秒。基于此,3.15才能成为365,一天辐射到一年,两年…….从而每天给予消费者春天般的温暖与关怀。